蒙古族人口480.6万,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古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要经济手段,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族擅长烤、煮、烧,以肉奶制品为主食,并且嗜饮奶茶及马酒。蒙医饮食大致有3类,即粮食、肉食、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饮食要节制
饮食的营养丰富,可使人体五脏强盛,六腑调和,机能旺盛,器官敏捷。蒙医认为饮食要有节制。节制饮食可使人们食欲平和,大小便正常,“下清赫依”(蒙医术语)畅通,从而身体轻松,精神焕发,健康长寿。
少食、厌食常常损伤五脏六腑,导致全身无力,面色无光,甚至诱发赫依(蒙医术语,相当于中医之“气”)病;而暴饮暴食易使食物不易消化,体内粘液增多,堵塞“赫依窍穴”,使胃火偏衰,诱发各种病变。
因此,吃多少食物要根据胃的功能来定。蒙医讲究“四分胃容得二分食物,一分饮料,一分留空为佳”。而饭后用水可使人发胖;饭前用水则使人消瘦。
饮食选择应与四时相宜
冬未春初,蓄积潜伏于胸之“巴达干”(蒙医术语,大致指中医之“水”和“土”),易因春天阳光的热量而诱发病变,导致胃火受损伤,因此应选择辛、涩味的饮食。多食用白面、奶酪、黄油、羊肉为佳。
春季由于阳光强烈而,体力下降,选择性味功能甘轻、腻、凉的饮食,多食用奶制品、荞面、绿豆为佳。
夏暑时节雨水多,居住潮湿,易损伤胃火,选用味甘、酸、咸的饮食,喝酸马奶,食用温腻食品为佳。
金秋时节,夏季蓄积潜伏于体内的“希拉”(蒙医术语,大致相当于中医之“火”),在阳光下久照会诱发病变。因此应选味甘、苦、涩的饮食,饮用稀酸奶、食用炒米、烤奶豆腐,晒干奶皮为佳。
寒冬时节人体毛孔闭合,因此减少饮食会引起津液缺乏,导致全身乏力,此时选择甘、酸、咸味的饮食,多食用炒米、酸奶、牛肉为佳。
饮食疗法举隅:酸马奶疗法
蒙古族饮食疗法是蒙医的传统疗法之一。蒙古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药之源,源于百煎水”。诸如奶食、肉食、骨汤之类,只要食用适当,都可以起到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这是古代蒙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饮食疗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蒙古奶食中酸马奶是最高级的饮料。《汉书》里所说的“湩酪”包括酸马奶。后来的《蒙古秘史》等文献,对挤马奶、搅马奶、“饮额酥克”都有详细记载。宋代著名旅行家徐霆的《黑鞑事略》云:“他们的饮料种类有马奶、牛奶、羊奶……他们军用粮食有羊肉、马奶子”。
酸马奶疗法是蒙古民族的一种传统的饮食疗法。随着酿制酸马奶技术的提高,酿酒也在很早就开始了。《礼乐记》云:“大臣用马奶酿酒”。注释里又写道:“做马奶酒,一搅就香,愈搅愈甜,超过一万次搅动,香气四喷,味美无比,这叫陈酿”。蒙古人会酿制酒,对蒙古中华医药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发明了用马奶酿酒这项技术,发展为蒙医药中独具特色的酸马奶疗法。
13世纪前,蒙古人受伤流血,以至于休克时,便饮酸马奶急救。例如有一次混战中,成吉思汗颈部被伤,在受伤失血的紧要关头,者勒蔑不顾生命危险,冲破敌阵找酸马奶,可见当时对失血过多的人采用酸马奶抢救。
蒙古族古代谚语有“病之源食不消,药之源百煎水”。使用百煎水后使消化系统疾病大大地减少了。
据研究,酸马奶中有多种有益于身体的有效成分,如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较大,还有氨基酸、乳酸、酶、矿物质以及芳香性物质和微量元素。
由此可见,在现代,以酸马奶为代表的蒙医饮食的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